◆展會背景background:
智能機器人產業的生態競爭已從單一技術比拼升級為體系架構競爭,硬件模塊化與軟件平臺化生態正在逐步形成,通用技術底座架構與能力組件市場的加速構建將有力的推動我國智能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與應用落地,形成集群性產業競爭優勢。創新的技術突破為智能機器人的商業模式創新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從傳統的產品售賣逐漸向價值共創范式轉變。設備租賃、效能分成、能力訂閱的RaaS(機器人即服務)模式形成商業落地,更為龐大的平臺企業+垂直企業的商業生態共創體也正在逐步形成。智能機器人的安全挑戰已從傳統的物理安全防護升級為覆蓋硬件可靠性、算法魯棒性、數據隱私性、行為倫理性的系統性工程。隨著機器人滲透至醫療、養老、工業等眾多高風險場景,從被動防護到主動安全,從單點合規到生態共治,從算法安全到技術信任,將覆蓋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等多個領域。
機器人的智能化發展正經歷從“執行預設任務”向“自主理解與決策”的深刻轉變。多模態感知決策動作大模型通過融合分析海量生產數據,構建檢索增強系統,將大幅提高機器人復雜決策能力。同時探索復雜交互下的精細作業技能學習與高效生成模型方法,構建混合專家模型系統,與大模型形成大小腦分層智能決策執行體系,實現機器人穩定長程的自主決策與精細操作的高效執行。從孤立傳感器到融合認知的進化,將突破單一模態信息的局限性,實現機器人對物理世界的全息化理解。類人的多模態環境感知與本體感知信息的深度融合,形成機器人“身體-環境”的具身統一認知,從而與決策控制有機協同,通過構建對物理和社會環境因果變化規律準確理解的世界模型,支持機器人“感知-想象-推演-決策”的作業閉環。
控制架構開始進入云邊端協同部署和群體智能進化階段。分布式云邊端協同架構借助AI+ 5G/6G +物聯網技術,實現機器人集群的知識共享與進化學習。云端負責全局策略優化,邊緣節點處理實時推理,終端執行具體任務,形成高效算力調度體系。機器人集群可通過動態共享經驗提升整體作業效率,邊緣計算則保障本地化數據處理的實時性與隱私性,支撐更多實時性要求高的應用場景。人形機器人軟、硬件系統的技術加快突破與迭代,云端智能提供場景理解與復雜決策支持,邊緣計算保障實時響應與安全控制,本體則執行精細操作任務,加速向工業、生活服務、醫療康復、特種作業等多元領域探索,逐步從單一功能執行者向復雜任務協作者的角色轉變。
智能機器人標準、安全認證、人機權責劃分、數字身份、數據隱私保護等成為重點。隨著智能機器人應用場景拓展,未來需進一步完善監管體系,平衡技術創新與社會風險,確保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本次展會是按照“專業化、國際化、品牌化”原則舉辦的行業國際品牌盛會。既有政府支持,又有行業權威的參與,以其“主題明確、特色突出、注重實效、不斷創新”的一貫風格,在行業中的知名度與影響力與日俱升。業內人士已將其視為“了解行業信息、把握市場動態、展示企業品牌、拓展貿易渠道、尋求合作機會”的最佳平臺。展會的良好效果贏得了眾多展商和觀眾的好評與青睞。有力推動中國智能機器人相關產品全面進入全球采購體系,與世界各國智能機器人產業協調合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進步。
◆日程安排schedule:
報到布展:2026年4月7日-8日
開幕式:2026年4月9日(9:00—9:30)
展 覽:2026年4月9日-11日
撤 展:2026年4月11日下午
◆參展范圍Scope of Exhibits:
◆具身機器人展區:
人形機器人、四足機器人、雙足機器人、仿生機器人、智能機器人、輪式機器人、靈巧手等。
◆服務機器人展區:
教育機器人、家用機器人、娛樂機器人、餐飲機器人、消毒機器人、巡邏機器人、康養機器人等。
◆特種機器人展區:
建筑機器人、水下機器人、消防機器人、空間機器人、農業機器人、應急救援機器人等。
◆機器人配件、技術及服務:
機器人關節、機器人專用移動裝置、多功能機器手;發動機、減速器、動力傳達裝置、流入式驅動器;感應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壓力、動作等)、導航系統、控制系統;模擬試驗器、電池、充電器、連接線、有/無線通訊、物聯網、機器人服務、媒體、科研院所、高新園區、協會聯盟、孵化平臺等。
◆機器人核心技術:
人工智能、視覺/語音/情感識別、合成技術、解析與交互技術、導航及定位技術、跟隨技術、多機調度技術、底盤技術、云計算、大數據及云服務等。
手機:13122870856
電話:021-54388602